展覽地點: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3F特展區
為推廣社會大眾對台灣原住民族的瞭解,並做為原住民族與來訪遊客的窗口與橋樑,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於7月18日(四)-9月8日(日)於三樓特展區,推出「八尺門再現百分之二的希望與奮鬥—關曉榮原住民生活紀實影像」特展。
八尺門是基隆八斗子漁港附近的小地名,1950年代許多阿美族人因遠洋漁業,離開原鄉聚居於靠近港口的八尺門一帶。然而,八尺門屬於國有地,其上的原住民部落被視為違章建築,履遭拆遷。
本特展為攝影家關曉榮先生於1980年居住次基隆八尺門時,所紀錄阿美族漁工的日常工作和土地抗爭之報導作品,當時關曉榮以報告的形式,將作品陸續發表在《中國時報》和《人間雜誌》上。此報告發表時以〈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這個標題緣起於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今,其總人口數大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或能突顯少數民族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
1996年,作者決定重回八尺門,希望透過紀錄在時間容顏裡所顯示的意義,看見都會原住民的變遷與奮鬥,喚起社會大眾正視、關注都會原住民生存及生活空間等議題,進而從原住民政策、土地、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等根本的社會構造,去思索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有效途徑。本展將展出關曉榮先生精選之26幅作品,並於現場播放攝影家影音及作品介紹。
作者簡介
關曉榮
報導攝影與文學工作者,致力於當代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與現實的社會調查報告。關曉榮曾在1984年赴基隆八尺門記錄當地阿美族島內移工的生活,後寫成〈2%的希望與掙扎〉於1985年《人間》雜誌創刊號發表,並在美國文化中心開辦攝影展。之後於1987~1988年赴蘭嶼進行達悟族社會調查報告工作,並於《人間》雜誌分篇發表〈蘭嶼報告〉,頗獲攝影界重視。曾任《天下》雜誌、《時報雜誌》、《人間》雜誌、「自立報系」採訪記者;1998~2012年擔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授。作品有《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八尺門手札》、《女兒的胞衣》等書;以及《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等紀錄片。
年表
1949年 9月7日生於國家內戰烽火中的海南島。
1972年 畢業於國立藝專美工科。
1974年 任教於台灣屏東縣恆春國民中學。
1980年 辭去教職,務計程車駕駛。
1981年 進入《天下》雜誌任專職攝影。
1981年 辭去《天下》雜誌轉入《時報雜誌》任文字編採與攝影工作。
1983年 爵士攝影藝廊舉辦個人攝影展。
1984年 離開《時報雜誌》赴基隆八尺門從事阿美族都市漁業勞工之生活報告
工作「2 %的希望與掙扎」之報告發表於《中國時報》及《人間》雜誌
並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展。
1985年 重回《時報雜誌》。
1986年 轉任《時報新聞周刊》。
1987年 離職後前往蘭嶼展開「蘭嶼報告」之文字與攝影工作,並在《人間》
雜誌分篇發表。
1988年 蘭嶼報告結束。
1988年 進入「自立報系」從事專題報告採訪工作。
1989年 離職整理、放大蘭嶼報告之相片。
1990年 重回「自立報系」。並於年底因故離職。
1991年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共三冊書籍出版。
1993年 《女兒的胞衣》散文集出版。
1996年 《八尺門手札》散文集出版。
1949年 9月7日生於國家內戰烽火中的海南島。
1972年 畢業於國立藝專美工科。
1974年 任教於台灣屏東縣恆春國民中學。
1980年 辭去教職,務計程車駕駛。
1981年 進入《天下》雜誌任專職攝影。
1981年 辭去《天下》雜誌轉入《時報雜誌》任文字編採與攝影工作。
1983年 爵士攝影藝廊舉辦個人攝影展。
1984年 離開《時報雜誌》赴基隆八尺門從事阿美族都市漁業勞工之生活報告
工作「2 %的希望與掙扎」之報告發表於《中國時報》及《人間》雜誌
並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展。
1985年 重回《時報雜誌》。
1986年 轉任《時報新聞周刊》。
1987年 離職後前往蘭嶼展開「蘭嶼報告」之文字與攝影工作,並在《人間》
雜誌分篇發表。
1988年 蘭嶼報告結束。
1988年 進入「自立報系」從事專題報告採訪工作。
1989年 離職整理、放大蘭嶼報告之相片。
1990年 重回「自立報系」。並於年底因故離職。
1991年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共三冊書籍出版。
1993年 《女兒的胞衣》散文集出版。
1996年 《八尺門手札》散文集出版。
1998~2012年 擔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