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陳小波:攝影師只有會編輯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

(陳小波)

中國攝影人在抓取瞬間和拍攝技術方面的問題已經不大,這一點我在多次和國際攝影界人士接觸中,親耳聽過他們對中國攝影師拍攝能力的承認甚至讚賞。但我們的攝影師專題圖片編輯方面的弱勢確實在很多場合顯露無疑。
現在重要的國際國內攝影評選中都有專題照片的評選。但我們拿出的所謂組照沒有邏輯、沒有關係、沒有邏輯、沒有故事、沒有細節……
一、攝影師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整理照片
我注意到,很多攝影師因沒能很好的整理編輯自己的照片而留下遺憾。其中包括很多優秀的攝影者。賀延光、雍和、劉宇等人都是非常傑出的攝影記者,他們見證了中國新時期的很多大事件,他們手中擁有大量的照片。但這幾位優秀攝影師卻沒有出過一本書。我曾動議為他們幾位編輯圖文書,但他們都說東西越堆越多,幾十萬照片都在那裡堆著,亂七八糟無從下手。我說:你們越不下手就越下不去手了……
我也在幾位老攝影者家中看到在床下、在涼台上堆積如山的照片,隨便拿出幾張都是好東西啊!但問及拍攝具體問題,老人家們幾乎都只能擺擺手:記不得了!記不得了!
侯登科去世後把大量的底片都留給了朋友,他自己沒有編輯過,大多數底片都沒有文字說明,國內外許多收藏機構都對他的作品很感興趣。但因為文字缺乏,我想最後他的作品會打折扣。
去年拍攝遇難的新華社攝影記者王岩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記者,他的影像能力超出很多人的想像。我在最近搬家時發現,在我那裡有他在美國完成的兩組非常完整的專題報導,一個字也沒有。王岩生前去過世界上很多熱點地區,我知道他拍攝了許多好照片,但他沒有及時整理編輯這些圖片。除了發過稿的照片,沒有人知道他更多的照片在哪裡存放,有沒有過編輯?這給他的朋友和讀者留下永遠的遺憾。
攝影者在沒有運氣遇到好編輯時,不妨學著自己去編輯。如果一個好攝影師同時又是一個好的編輯的話,那他就像老虎插上了翅膀。
攝影師只有學會編輯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
我們看到一些成功的攝影師在這方面已經具有明確意識,比如黑明,比如姜健。他們的照片整理得很及時很好。加上及時出的出版物,他們照片傳播的力度大大增強。會自己編輯整理照片,甚至讓他們的生活質量都發生的變化——姜健每年會獲得數次出國展覽的機會,黑明每年出三本書,基本上是小菜一碟。
雲南攝影師吳家林和紀實大師馬克·呂布接觸12年,他學的最多的不是攝影,而是編輯。馬克·呂布每年都要求吳家林把自己編輯好的片子用國際專遞寄給他,然後他再進行第二次的編輯。吳家林的照片被大師反復觀看,並且按他的理解分類。我看過他們的通信,編輯好的照片用A、B、C做代碼。從看到吳家林的第一批用小名片盒裝的自己編輯好的照片開始,馬克·呂布就在西方攝影界不斷推介吳家林。
我接觸的大部分攝影師用很多時間來拍照片,說照片。我會問:“你們什麼時間在學習?什麼時間在整理自己的照片?”
        攝影師萬不能總是在拍啊拍的。
好的攝影師應該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思考,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拍攝,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編輯整理自己的照片。
二、圖片故事需要視覺的平衡
報導攝影的編輯應該是一門學問,雖然我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但我深知,現在就是我有博士學位,也不一定能把這個工作做好,加上我認為報導攝影編輯沒有一定之規,沒有誰能說它已經有一條正確的道路。再者,用這樣的篇幅我也絕不能說清楚。
       參加影展、參加賽事、發表在報紙上、發表在雜誌上,成組圖片的編輯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參加攝影比賽的組照,一般要求選用8-10張照片,這就要求每一張參賽照片都盡可能地“搶眼”,才會從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但“搶眼”不是說你張張照片都採取一種拍攝方式。放在評委面前的組照,除表達攝影者的選題能力和拍攝能力外,還要體現編輯能力,你拿出的照片無論是放在那裡,還是在屏幕上打出來,要達到視覺平衡與整體的和諧。
用在報紙上的圖片故事又不同。“美國白宮年度最佳新聞獎”圖片故事的一等獎是有關科索沃戰爭的一組照片,是大家公認拍得很好的圖片故事。可美國《棕櫚灘郵報》的副總編馬克·埃德爾森的感覺卻是:“天啊,這幸虧不是給我們報紙拍的照片。因為這雖然是組非常好的圖片故事,但我不知怎樣把這些照片用到一個版面上,因為攝影師拍的所有照片都是用廣角拍攝的完美的大場面照片。如果圖片編輯把他們用在一個版面上,那將是個災難。”他強調的是報紙的視覺平衡,把很多視覺因素放在一個版面上。好的圖片編輯的任務,就是要保證這種構成關係既要合理、和諧,所以不是要把拍得最好看、最漂亮的照片選擇在版面上, 而是選擇形式與形狀更適應版面需要的照片。
雜誌上的圖片故事又是什麼樣呢?《美國國家地理》在刊登一組“冰雪俄羅斯”的照片,用了二十幾個頁碼,幾十張場景、人物、細節、過度照片錯落有致的串聯在一起,有很好的節奏感。第一次看,每翻開一頁我都會知道它將給我帶來的不同感受。好的報導攝影應該有很強的反差意識:場景和特寫的反差、色彩的反差、人物的反差、構圖的反差、靜與動的反差、氣氛、情緒的反差不一而足。
        而報導攝影出畫冊出書,又是另外的思路和編輯方式了……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生活》雜誌就有人提出,拍圖片故事的人應該“把相機當作作家的打字機使用”。拍故事就像寫小說一樣,不可能300頁的一本書從頭到尾都是高潮迭起,或者從頭到尾都是一些重大的事件。有的攝影師很會拍攝那種畫面感強烈的照片,但在用他們的照片的時候,我會要求他們拍攝一些比較舒緩的畫面,否則當你每個頁碼都是這種很強烈的圖片時,你會覺得氣都喘不過來。節日的照片全是動感色彩飛揚的照片,我也會提醒記者在中間放一兩幅類似黑白效果的照片舒緩這種色彩帶來的紛亂。
三、要拍好圖片故事,首先要不停閱讀好的東西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拍攝圖片故事,但是圖片故事自有其規律,需要不斷學習和訓練。
比如一個杯子的專題,沒經過訓練的攝影者就會圍著這個杯子左一張右一張上一張下一張拍個不停。但作為圖片編輯,我希望知道的是,做這個杯子的人是誰?用的什麼樣的工藝燒製出來?這個杯子放在什麼環境中使用,什麼樣的人在用這個杯子,此杯和彼杯的差別,這個杯子為什麼只能用來喝茶不能用來喝酒……
所以要想拍好圖片故事首先要不停閱讀好的東西。讓那些經典瞬間和場面和故事情節深深刻在腦子裡。我訂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長達十餘年,在那裡我可以通過觀看揣摸出一個十個頁的專題怎麼拍、三十頁的專題怎麼拍。我還會大量閱讀好的畫冊,好的報導攝影者是如何運用多樣的鏡頭、多樣的構圖、多樣的光線講好一個完整的故事……
報導攝影可以利用一個成熟的攝影者掌握的一切攝影元素。報導攝影考驗最基本的攝影能力——全面的影像修養,對影像嚴謹的理解和嚴格要求。攝影無論如何是一種藝術行為,作為一個專業的攝影者,即便是拍攝一個紀實的題材,也要盡可能用藝術手段去拍好。
但很多好的題材就在攝影者不過關的技術上砸了鍋。所以一個攝影者在拍攝上不過關時最好暫時不要拍攝圖片故事。
許多攝影者拍攝故事過於隨意,拍攝前不做案頭工作,不做深入採訪,拍攝後的編輯工作粗糙。這些都是大忌。
四、報導攝影者為跨頁而戰
看一組照片就像聽一個歌手的CD,一組照片總要有一張“主打照片”——跨頁照片,它既是故事的高潮,又是照片中最耀眼的那幾張。世界上好的報導攝影者“為跨頁照片而戰”,甚至有這樣的說法:有了跨頁,照片攝影師就可以睡大覺了。
        編輯在挑選照片時起碼要挑出3—5張能做跨頁的照片,那是大而震撼的照片。90年代我聽過一次國際編輯關於跨頁照片的課程,講了整整四個小時。跨頁照片的學問很大:畫面信息要豐富,照片中的人物不能放在中間,重要的信息一定要放在頁面的左邊或右邊、要擁有細節,怎麼安排色彩、怎樣等待光線等等問題。
五、小故事帶出大背景
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在新華社攝影部對外編輯室做圖片編輯。和國外圖片編輯的經常溝通。他們幫助我們訓練了一種眼光:把事情變小了去做。
開始給國外提供稿件,我們編輯的都是大題材:《中國的教育》、《中國的宗教》、《中國的女兵》……
當時我們挑選了百餘幅全國各地女兵的照片,恨不得把中國女兵的所有有關內容都放進去。其中有一幅崑崙山上17歲女兵的照片,法國伽瑪圖片社編輯就說,“如果就花力氣拍這一個女兵,把她和大自然的關係,和植物動物的關係,和男兵的關係,和朋友的關係,她在山上的快樂與孤獨……拍出100張來,我們自然會得到中國女兵的準確信息,這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故事。”
       從那時開始,我就學會了編輯圖片故事從小處著手。比如遇到《中國的教育》,我們就會去拍只有一個老師、十幾個學生的鄉村小學校。遇到宗教的題材,我們就會拿出一個小廟中的三個和尚的故事。我也開始堅信:任何一個以小進入的題材深入進去,都會帶出大的社會背景和社會人群,帶出我們國家經濟文化發展脈絡……
記錄片大師約翰·格離爾遜說:“不要去處理概括的題材。關於郵政你可以寫一篇論文,但是有關一封信,你就必須去拍片子。”
六、嗯?你怎麼不去做圖片編輯
好的攝影記者易得,好的圖片編輯難求。好的圖片編輯是吸引好的攝影記者的重要因素。好的攝影記者和好的編輯能夠相遇,對彼此都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圖片編輯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1、熱愛生活的人,對廣泛的事件有興趣的人;
2、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的人;
3、知識結構好、善於學習的人;
4、有激情、對自己的工作時刻抱有巨大的熱情的人;
5、有好點子的人;
6、被攝影者信任的人(好的編輯和記者的關係是姐姐弟弟的關係。呵呵);
7、甘於平凡的、甘於做攝影者身後的人;
8、有溝通能力人;
9、文字能力好的人;
10 、原則上是比攝影者掙錢多的人(呵呵!)。
有段時間,我幾乎每年都會有很多時間和記者在一起在邊遠地區工作,所以我不會隨便拿起電話來,對遠在千里之外的記者輕易說:“這張照片拍得不理想,你再去拍一張來”。很多攝影者聽到這樣的話恨不能要掉眼淚,因為在編輯看來很輕鬆的“再去拍一張”這句話背後,需要攝影記者經歷怎樣的艱辛、危險才能再得到,而這些我都親自體會過。
以我20年的報導攝影編輯的經歷,我完全有資格而且發自內心地這樣說:圖片編輯是一個高尚的、有趣的、造福於人的職業。
我會常和那些個子不太高、力氣不太大但是喜歡攝影的女孩子說:嗯?你為什麼不去做攝影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