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返常-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返常-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藝術家]申美璟 MeeKyoung SHIN

申美璟 MeeKyoung SHIN
出生於1967年,清州,韓國。
現居並工作於首爾與倫敦。
相關經歷http://www.asianartbiennial.org/2013/?page_id=829

 申美璟,〈幽魂系列〉,2010,肥皂、亮光漆,作品尺寸依展出場地而異。鹿腿畫廊展覽現場,倫敦,英國。作品提供:藝術家。
申美璟,〈轉譯-盥洗計畫維納斯系列,韓國奧林匹克美術館〉,2007,肥皂、香氛,28.6x16.7x34.5公分。作品提供:藝術家。


申美璟,〈盥洗計畫〉,2006,肥皂,21x23x47公分。韓國奧林匹克美術館展覽現場,首爾,韓國。作品提供:藝術家。




作品說明

「翻譯」(translation)是一種將語言來回轉換的行為,而「傳輸」(transportation)轉換的是空間,「過渡」(transition)轉換的則是階段或狀態。這些詞例說明了申美璟的存有狀態與藝術創作,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不同文化間的界限掙脫,也不停地嘗試去阻斷或暗諷這些分界。《轉譯》系列(2000年起迄今持續發展中)是申美璟最知名的作品,她精心仿製(具有西方文明與帝國主義全盛時期象徵意義的)博物館文物和(代表古老的東西方貿易商品的)中國瓷器,所使用的媒材相當獨特:肥皂。短暫性是這個材質存在的先決條件,藉此引申出對於永恆與原創的思索。

在《轉譯-幽魂系列》中,申美璟拋棄了瓷器表面所有的肌理與紋路,只留下造型與玻璃般的透光色澤。「幽魂」暗指真品的物理性一旦離場後,所遺留下的精神性,像似魂魄般無所牽掛地在虛實交界的境域中徘徊遊走。藝術家藉這一系列的作品,表述也同時質疑對西方霸權所存有的鬼影般的幻念,那是一種從經典的虛構故事裡描繪的「理想美」標準滋生出來的假象,竟在此時此刻成了藝術家的祖國(韓國)的博物館和藝術學校裡的教育科目之一。複製原件時所進行的重複動作,用一種若即若離的方式,保持著那份與存在於殖民主義與去殖民化的錯覺般幻象的原始矛盾點之間的關係。

申美璟的《盥洗計畫》系列(2004年起迄今)是將肥皂製的小型雕塑放置在一般的洗手間裡,並鼓勵觀眾親自去觸摸、使用,直接與作品接觸,如此便會加速原本需要花上數個世紀才能達到的「遺跡化」過程。這些肥皂雕塑一旦成為展覽中的陳列品後,其消蝕過程便會停滯下來,於是,用肥皂雕塑出的維納斯或菩薩的人頭塑像,就成了某種美學的代表或文物藝品。依照塑像所在的地點、文化與宗教語境、以及男用或女用盥洗室的不同,觀眾的參與賦予每一座塑像獨一無二的履歷。

為了讓這項計畫與當地觀眾直接產生連結,藝術家將於「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中把《盥洗計畫》的發生地拉到各處的公共與私人空間。雙年展期間,塑像將被置於台中市的咖啡廳、圖書館、和畫廊等場所的公共廁所。另外還將徵求有興趣的一般大眾將塑像帶回自己的住家,藉此擴展這項計畫的面向。當雕塑品離開申美璟的工作室時,每一件都是精心塑造的手工製品,接著,它的身分轉換成一件性質單純的功能性用品,走進了這趟旅程的下一站-公共和私人的盥洗室。隨後登上博物館的文化殿堂,被冠上藝術品的封號,它的價值從此蓋棺定論。申美璟用批判的角度探討經過社會性、美學、功能性的狀態轉換,所衍生出的價值變化的行為與過程,和當代社會面對這個議題的態度。


via:
http://www.asianartbiennial.org/2013/?fluxus_portfolio=%E7%94%B3%E7%BE%8E%E7%92%9F-meekyoung-shin

[藝術家]權五祥 Osang GWON

權五祥 Osang GWON
出生於1974年,首爾,韓國。
現居並工作於首爾,韓國。

權五祥,〈手提式音響〉,2011,彩色相紙輸出、複合媒材,228x103x100公分。作品提供:藝術家。

權五祥,〈烏蘭巴托〉,2011,彩色相紙輸出
、複合媒材,136x120x80公分。作品提供:藝術家。


權五祥,〈紅寶石 耐吉 安逸猿〉,2012,彩色相紙輸出、複合媒材,265x118x106.5公分。作品提供:阿拉里奧畫廊。



作品說明

權五祥的作品被稱為攝影雕塑。他察悉攝影這一媒介較能貼切表現出影像年份的片段性與無限複製的特性,於是便用輕質、平面的相片來創作立體作品,以此挑戰雕塑傳統的既有制約,與其強調量體與實度的特質。由於攝影與雕塑的製作機制大同小異—兩者同樣先從擷取影像或主題著手,以此作為作品原型的基底,接著透過加工處理或鑄造重新創造此原型—因此,外層以相片裹覆的雕塑,便代表了這兩種創作類別交集的接觸點。

權五祥的攝影雕塑可分為兩個系列,其一稱為《體香劑型》,其二以《扁平》為名。前者是利用藝術家所拍下的數百張人像模特兒的局部照片,一一黏貼在用聚苯乙烯或其他屬性雷同的輕質材料所做成的支撐結構體上,這樣便成了立體的雕塑品。

權五祥選擇用「體香劑」(譯註:亦稱「除臭劑」)一詞為此系列命名,目的在擾亂觀者的期待值——在世界上某些區域,體香劑或許是很普遍的個人衛生用品,但在韓國的使用率卻偏低,原因是韓國人種本身的汗腺密度較為稀疏,與其他人種相較之下排汗量相對較低。在接觸以相片為素材的攝影雕塑時,觀者心中或多或少會期待看到極度寫實的意象,但權五祥的雕塑恐怕要讓這番期待落空了。這些立體雕塑的表層拼貼著有像素效果般的平面照片,反倒構成一種虛幻的表象,卸除了寫真的意諭。他的作品巧妙地與現實脫軌,使存在現實中的躊躇和動盪找到現形的縫隙。此系列中的多數作品都是單件的塑像,於不同空間展出時,再依次調整其關係位置;然而,在每回的配置過程中,它們之間的感應、對話、和交流,必然會遭到切割或阻斷。傳統的雕塑品通常具備精細的再現特質,相形之下,權五祥的作品多半與實像的描繪有段距離:映入眼簾的可能是雙頭人像,讓人不禁與連體嬰產生聯想,或頭部是三個鵝頭,頸部以下為人形的半人半獸像。縱使是由大量的物質材料層層堆疊,權五祥那些異形般或被邊緣化的主角們,依舊吐露出一絲幽幽的悵然之息。

藝術家企圖透過它們探討工業社會造成的變形效應和個人意識與價值感的喪失,以及存在日常生活中的荒謬現象。

接著用相機翻拍這些印刷品上的扁平影像,再試圖用翻拍的平面照片,營造出形似這些物件原始的立體樣態與量感,最後再反過來拍下這些偽裝成立體物件的平面照片,以攝影作為最終呈現的媒介。這個系列說明了藝術家在攝影與雕塑上所做的實驗,和他對藝術在當今消費主義當道的社會氛圍中所處位置提出的質問。
近年來,權五祥隱約透露出回歸傳統雕塑技法的意圖,就像在他的「雕塑品」系列中所見一般,或許是希望能進一步擴展他在這個媒介上累積多時的探索。

撰文/金一鳴(藝評家)
(原文收錄於《100.art.kr:韓國當代百大藝術家》,2012年出版,第106頁)



via http://www.asianartbiennial.org/2013/?fluxus_portfolio=%E6%AC%8A%E4%BA%94%E7%A5%A5-osang-gwon

[藝術家]岩崎貴宏 Takahiro IWASAKI

岩崎貴宏 Takahiro IWASAKI
出生於1975年,廣島,日本。現居並工作於廣島,日本。
相關經歷 http://www.asianartbiennial.org/2013/?page_id=1082





作品說明

無數電纜線像內臟般陰森地攀爬地板。仔細一看有些地方聳立著細小的鐵塔,那些鐵塔是剖開電纜線外膜後由內端的銅線所製作的。電纜線時而雜亂堆疊累積成山,時而蜿蜒起伏複雜分枝連結如高速公路,看來宛如都市的基礎建設。鐵塔看來則像是附著生長在生物內臟、終將自我滅亡的病毒一般。乍看之下,像是電纜線所勾勒的無始無終的細微景致,但是當電纜線連結到美術館的插座時,也直接連結到現實社會的能量

311之後,活生生地暴露出日本在「日常(生活)」是如何仰賴龐大電力這不可視的潛在能源。這不安穩的景致,可以說是一種不可視的日常。


小編:藝術家如何來討論「電力」這個日常生活議題,他在展場中使用許多電力相關的現成物:插座、延長線、電纜來布置成一個場景,但是卻將最細微的電線再拆解,將裡頭的最微小電力單元:銅線,經過藝術家的編織黏貼,還原成了最巨大的電力設施:高壓電塔。
這種從最細微的單元去組成巨大單元的方式,能讓整個作品有循環而完整的概念。


via http://www.asianartbiennial.org/2013/?fluxus_portfolio=%E5%B2%A9%E5%B4%8E%E8%B2%B4%E5%AE%8F-takahiro-iwas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