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破攝影]游本寬:一日藝術快閃「個別創作指導」



「2012年11月24日這一天,從早上10點起,至晚上10點止,游本寬將在TIVAC以ONE DAY ONLY「藝術快閃」的方式,發表《潛‧露》系列2012新作及《游潛兼巡露》藝術書,以創作和發表的長、短歷程對比,來映照數位時代中,作品更迭頻率快速、藝術家發聲不易的藝術無奈與現實。除了新作與新書發表外,當日並配合舉辦「創作者專講」、「台灣當代攝影家大會談」、「個別創作義務指導」等相關活動。其中,「個別創作義務指導」是特別為新生代創作者而設。

在台灣大專院校傳播與藝術相關學系教授創作20餘年的游本寬,常感慨我們年輕一代的創作者,對於藝術創作雖然充滿熱忱,但往往在創作過程中只是孤軍奮戰,不見得有可以深談、了解、開拓自己創作領域的管道。  

尤其今年初秋,他受邀至杭州,以個人獨到的引導與對話方式主持「美術攝影」創作工坊,並引起良好回響,因而觸動他想跨出校園,與台灣坊間年輕影像工作者深談影像創作的心。於是,他特別在新作暨新書發表當天,闢劃「個別創作義務指導」時段。」


本日(11月24日),游本寬藝術家在TIVAC(國際視覺藝術中心)以藝術快閃方式發表《潛.露》系列新作,本系列從2011年在大趨勢畫廊展出過之後,持續累積創作能量,用一天的時間發表新作品,與攝影展最短兩週的慣例有很大的差異,也同時暗示了網路時代資訊的快速消逝。

今日一同發表了《游潛兼巡露》藝術書,獨特的掀頁設計與硬殼精裝,定價570,但今日限定只賣300元,並且跟「台灣公共藝術/地標篇」合售400元。

晚上並且進行了年輕影像工作者討論創作。

第一位創作者拍攝的作品為「海上」,是遊上海時拍攝的作品,主要想要把去上海之前朋友們告訴他的上海印象與他親眼看到的風景做對比,將有趣的風景拍攝下來。

創作者所學是水墨畫、喜歡的攝影家是richard avedon,細江英公、中平卓馬,但在游老師詢問創作者對於這些攝影師作品印象以及喜歡的地方之後,才發現這些元素都沒有進入他的作品裡面。

創作者則表示:「看這些作品是想磨練自己的眼睛」游老師則建議可以去研究這些攝影師的作品以及背後的動機,這些知識日後都將成為創作的養分,雖然知道這樣做可能會像誰,但是也是因為這樣才能丟掉這些束縛。

老師在這組作品裡看到了創作者在看東西的物理距離&心理距離跳動的非常快,對於創作者來說會感覺呼吸困難,而這樣的觀看方式有可能來自於創作者本身的特質,也有可能來自於旅行的步調,老師丟給創作者的問題是:「能否用這樣的節奏感去談某個調性的都市生活」

談到黑白與彩色,老師認為彩色照片比黑白照片還要難拍,因為彩色跟我們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一樣的,要如何讓觀者感覺到創作者「做了什麼?」是更難的事情,而黑白照片已經經過了一層色彩抽離的動作,已經屬於一種創作形式,如何讓觀者看到黑白照片的時候,會想要把失去的顏色在腦中修補回來,是很難的課題。

「如果同樣是A級作品,彩色比黑白還要難拍。」



第二組作品則是創作者的生活隨拍,想要傳達的是孤獨的感覺。十張作品裡大多屬於光影的追尋,但老師做了一次的排序,從想像的空間、抽取的成分、訴說的故事確定性來排序。

其中創作者將一張兩隻路燈背對背的照片放置於「他有話想說,並保有想像空間」的組別,老師將此照片旋轉了90度,去除了人們對於路燈的既定印象,更添作品的抽離感。

老師也有提到,拍攝照片的數量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將照片分類,如何分類。



第三組創作者帶來了使用掃瞄器去掃描物件的抽象創作。創作者詢問了老師:「這樣也算是攝影嗎?」老師提到了 photo-graphy,就是光與感光元件的組合,只要有兩者就可以是攝影,並且最後創作者是使用相紙來輸出,
「將作品用攝影的媒材定稿下來。」

在老師認識創作者中,拍攝靜物的人的確很少,日本攝影家「今道子」的靜物攝影則是非常有趣,將原本靜物的界線打破,創造出了超現實的影像。「靜物」到底要怎麼拍?除了不動之外,還能不能有其他的想法。

作者又提出了彩色的部份,到底作品該用彩色或是黑白做處理呢?

古典繪畫也沒有彩色畫還是黑白畫,端看畫家對於作品的詮釋,若將此概念套用於此作品上面,有些畫面應該去除顏色,而有些應該用顏色去說話,各有各的特色,並且將黑白&彩色作品並置的時候會非常的精采。

作者有提到彩色的作品上面有一些紋路,那是掃瞄器因為掃不到太近的東西而有前後移動的痕跡,他將之視為「紋理」,猶如不同的畫筆,帶有不同的紋路。(我覺得這非常的有意思,任何器材、感光元件、鏡頭都帶有獨特的紋路,端看要如何去選擇)


第四位創作者因為是不公開討論而無法得知狀況...
(好神祕阿....該不會是......)



最後分享一下阿破這樣聽下來的感想,游本寬老師看待攝影作品的角度似乎是從整個美術史去看,也會從作品看見創作者目前的程度在哪邊,而給予他進一步的東西,

想的深,他就能夠談的更哲學、更心理;
想的淺,他就只能幫你找到自己。

攝影老師的背景都不同,有從記者出身的、導演出身的、半路出家的、命運安排的、藝術史出身的,每一個老師能夠給予的課題都不一樣,只要能夠保持開放的心,在創作的路上就能更圓滿。


錄音檔可自己下載回去重複聽

阿破。隨意報導 2012.11.24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破攝影]001_藝術批評大會(2012.11.13)


破攝影/阿破 報導。

攝影界有著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氣氛,也有各自解讀的空間。

拍人像的、拍花朵的、拍貓咪的、拍商業的、
街上拍的、水裡拍的、棚內拍的、隨意拍的、
編導攝影、肖像攝影、心象攝影、觀念攝影。

攝影百百種,但是,你的作品到底想說什麼?


台灣的批鬥大會歷史,從黃建亮老師把在藝術學院裡面的概念帶回來之後,
長期的在台南海馬迴舉辦,至今已經17屆,可說是有長遠的歷史,
也帶起了不少的創作者,影響了不少台灣的創作者。

2012.11.13
「攝影創作者前進世界」的阿破因為很羨慕台南有這樣的環境,
因此也跑出來舉辦批鬥大會。

「藝術批評大會」終於在TIVAC地下室舉辦了。


第一位創作者拿出了虛幻重曝的作品,
嘗試傳達他在旅行中的疏離情感。

然而在第一輪問答之前,觀者所解讀到的與作者想要傳達的有十分大的差異。



第二位創作者拿出了他生活隨拍的作品,
沒有一致的題材,也沒有一致的觀點,
但有幾張照片蠻有趣的,人與自然的對比,非人與人的衝突。

從這套作品還看不太出來創作者看待世界的態度,
或許是受到傳統攝影影響太多。
如果再好好整理作品相信會有特殊的觀點。

戲劇性的場景、低飽和度的風格,
他記錄了因為失戀、迷失了人生方向的一趟旅行。
畫面中,很少人、或者人小小的,正在離開畫面。
可以讀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感覺,也可以因為一點點的顏色,
而看出那張照片心情的微妙差別。

使用影片的方式來編排許多照片,
不只有配樂,也在照片播放的速度上做了許多巧思。
觀者有讀出「將被社會化的那種黏稠感」這也是這個年紀特有的。
這是作者在尋找自己對於「家」的定義的一組作品,
迷惘、失落、尋求任求,「家到底是什麼?」
從照片裡面可以讀出來,也可以看出他的迷惘。

攝影不只能夠看見自己,也能尋找自己。
作品討論的最後,是心靈治療,是互相鼓勵與安慰。

走在攝影路上的人都很苦,尤其是藝術創作。

討論了前面四組作品已經到了9:35左右,
剩下不多的時間討論,創作者長期的拍攝三重都更,
然而,要如何完整的呈現一系列的概念與事件,
可能是創作者最需要去思考的,
畫面中安排的大橋以及畫面中的元素,
作者想說的似乎都沒有傳達到觀者。

對於攝影元素的掌握可能要更確實。


本日小結:
第一次舉辦活動,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答問的順序也一直再更改,
第一組作品因為先提問在說明創作概念,
的確反應出了創作者與觀者讀到的落差。

而第二組之後的採用即問即答,就沒有反映出以上的問題。
因觀者人數較多,每組照片都討論超過了半小時,
如何整理大家的意見以及收尾丟球,是主持人最大的課題。

作品能看見創作者在攝影這條路上的位置,也能反映當時的生命狀態,

「有時候我們討論的不是作品,而是我們的生命。」

我們想知道的是你想說什麼,其實就是你的思考與想法,
如果都沒有想法,在作品裡也看不到,
但是可以看到個性,可以看到好奇、浪漫與詩意。


歡迎更多媒材的創作者繼續加入討論,
也期待看到每一位創作者的新作品。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artist]杉本博司-art taipei 2012


(阿破隨筆)

睽違15年,杉本博司上次來台是來拍攝海景系列的照片,
但是因為天氣不好,繞了一圈台灣最後只好作罷。

今天講座一開始先播放了紀錄片「memory of origin」,
(不小心發現的音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QyUM24ou7A )
(播放時間大概超過半小時,這個長度差點讓我覺得不知道請杉本來台灣是幹嘛?但也是讓所有人了解作品的一個方式)
介紹了杉本的求學過程,後來到了紐約找工作,杉本從拍攝博物館內的動標本之後自我推薦到moma去,因為這個系列的作品而開始聞名,作品風格是因為受到宋代繪畫的影響。

而放電場(lighting field)的點子來自於冬天放像時靜電引起的痕跡,
紀錄片中有拍到一幅作品因為些許的靜電而產生小小的痕跡,
或許只有在非常乾燥的日本才能發現這樣的狀況吧,
因為這樣小小的痕跡,開始了整套系列,
他自行發明了能夠發出40萬福特的機器,藉由通電在相紙上絡下痕跡。


後來一系列的Conceptual Forms作品:
拍攝的是數學家用來研究數學函數而產生的物品。
這件作品的實體也有在安藤忠雄的博物館裡展示,
安藤忠雄;「杉本看的到我看不到的東西,但我只能看到我看到的東西」


放完了紀錄片,杉本卻用ppt介紹起了他的收藏,他在紐約時候的古董買賣生意,他對於史前文物、殞石、化石十分有興趣,甚至握著它們的時後就能想象先人的生活,非常的有感覺,
因此杉本一直在思考過去的問題,歷史的追尋,先人的遙想,這一切都來自於上面的嗜好。
(我覺得這是對於杉本這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特質)

另外還有提到 杉本先生信奉「古代神道教」,也對於禪宗有很深的研究(在美國念書的時候一直被問到:「你悟道了嗎?」)

Q:杉本先生著重的都是永恆的議題,不知道有沒有對於現在的議題有所回應呢?
A:對於現今的議題(戰爭、核能、污染),杉本會在2013於紐約發表新作品roasted human(不知道有沒有聽錯?),預言人類因為資本注意快速發展之後日後即將面對的世界。

Q:有一組在皇室拍攝松樹的作品,為什麼會在那邊拍攝呢?
A:是受到日本畫家「長谷川」的影響,而覺得只有皇室那邊的松樹最符合他想要的感覺。

Q:因為喜愛文物(隕石、化石、史前文物)不知道有沒有對於哪一階段的歷史最有感覺呢
A:在過去的歷史中,他沒有任何愛好,而是常常問自己「我們為什麼為來到世界上」,常常思考許多哲學的問題

Q:拍攝海景的時候想的到底是什麼?
A:杉本在拍海景的時後,總是會想:過去先人看到這片海是什麼感覺?過去的人跟現在的人一定有共通的意念,我拍下的就是這些。


延伸閱讀:
"大学与美术馆"系列讲座——杉本博司(上)——ARTSPY艺术眼
"大学与美术馆"系列讲座——杉本博司(下)——ARTSPY艺术眼